|
|
|
|
|
堅持文化先行 建設“一帶一路” |
發表時間:2015-05-12 14:04:16 |
|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最近,習主席在訪歐時進一步指出,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讓亞歐大陸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攜起手來,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堅持文化先行,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
一、建設“一帶一路”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2000多年前,中國漢代張騫出使中亞,開辟出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隨著古代航海業的不斷發展,中外之間的海上貿易運輸日益興起,逐漸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與歐亞非各國之間商業貿易的通道,更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正是在絲綢之路的引領推動下,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開始影響世界。絲綢之路在推動東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全球經濟一體化、人類文明多樣化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文化聯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建設“一帶一路”,是我們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建設“一帶一路”有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間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但局部動蕩頻繁發生,各類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影響人類社會存續發展。這些問題和挑戰,各國都無法單獨應對,只有攜手合作才能共創未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在這一構想中,中亞、俄羅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是優先方向,中東和東非國家是交會之地,歐洲、獨聯體和非洲部分國家從長遠看也可融入合作。這一構想充分彰顯了中國開明開放的精神風貌和互利共贏的合作態度,有助于中國同沿線國家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建設“一帶一路”將為沿線各國發展提供新機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結束,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貿易、投資格局和資金流向醞釀深刻變化,亞歐各國處于經濟轉型升級關鍵階段,經濟發展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和挑戰。“一帶一路”將成為橫跨中西、連接歐亞的經濟紐帶,實現各國以經濟合作為重要內容的區域大合作,以點帶面,從線到片,使區域內各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帶動沿線國家經濟轉型和發展。
建設“一帶一路”是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需要。歐亞地區是國際政治舞臺的中心地帶,由于其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各大國都非常重視在此擴大影響。近年來,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等“三股勢力”在歐亞地區活動日益猖獗。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相關國家仍存在一些領海、島嶼和海洋權益爭議,海盜等各類海上犯罪活動也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因素不利于維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建設“一帶一路”,有助于各國通過合作來促進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爭端,推動各國的協調與和諧,使沿線國家成為和睦相處的好鄰居、同舟共濟的好朋友、休戚與共的好伙伴。
二、文化交流與合作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題中應有之義
文化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我們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要積極發揮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引領作用,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努力實現沿線各國的全方位交流與合作。
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于促進不同文明的發展。古絲綢之路既是一條通商互信之路、經濟合作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對話之路。古代中國許多物質文化和發明創造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后,對促進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等知識,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這兩條通道所展現的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態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涉及幾十個國家、數十億人口,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創造出了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發掘沿線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絲綢之路”這一具有廣泛親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號,積極發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作用,使沿線各國都可以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
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夯實我國同沿線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各國間的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讓各國人民產生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近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中國與沿線大部分國家都簽署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及執行計劃,高層交往密切,民間交流頻繁,合作內容豐富,與不少沿線國家都互辦過文化年、藝術節、電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動等,在不同國家多次舉辦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我們要立足現有基礎,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機制,深入開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藝術、科學教育、體育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國人民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實我國同這些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文化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們要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做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的前景對接起來,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三、把握機遇、尊重規律,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中國一直高度重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積極有為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有力配合了我整體外交大局。我們要結合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契機,發揮“人文先行”的優勢,制定規劃、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中國同沿線國家的全方位、多領域交流合作。
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推動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深入發展。我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穩定和牢固的官方文化交流平臺;與上合組織、東盟、阿拉伯國家聯盟等多個組織成員國及中東歐地區建立了人文合作委員會、文化聯委會機制,這是我們今后可以進一步借重的重要基礎。未來,我們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制定政府文化交流的中長期戰略規劃,落實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年度執行計劃,視情況在相關計劃中納入共建“絲綢之路”的內容,為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時,要注意發揮上合組織、東盟“10+1”、中阿合作論壇等現有機制的作用,豐富現有機制框架下的人文合作內容。
發揮現有絲路品牌工作成果優勢,精心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長期以來,我們在境內外舉辦了多個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們要依托現有成果和品牌,統籌現有項目資源,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深化“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活動,與沿線國家聯合舉辦“絲綢之路藝術節”,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論壇、展覽、演出活動。要繼續挖掘古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并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圍繞“文化新絲路”的主題,聯合譯介、出版相關書籍,拍攝、播放有關影視片。注重利用網絡平臺和新媒體手段,通過音樂、演出、動漫、網游等文化產品,傳承古絲綢之路精神,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要注意發揮我駐外使領館文化處(組)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中國文化中心的全局布局,抓緊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建設新的文化中心進行合理安排,加大文物修復、文博設施建設、藝術人才培訓等對外文化軟援助的力度。
整合各方面資源,形成建設“一帶一路”的合力。要積極發揮中西部省區的獨特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緣地位,我國廣大中西部省區在建設“一帶一路”進程中有著特殊的歷史、人文優勢,我們要在國家總體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支持中西部省區制定有關規劃,加大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塔吉克語、烏茲別克語等多個語種的廣播、影視、游戲節目的投入制作,向沿線國家傳播和推介中國文化。中西部各省區也應當以積極有為的姿態,發揮文化橋頭堡作用,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要積極發揮市場主體性作用,調動各類文化企業的積極性,分國家、分地區制定對外文化交流貿易政策,推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產業合作。要充分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遺產,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沿線有關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智庫的作用,群策群力,通過定期召開研討會、分專題開展調研等形式,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歷史賦予重托,奮斗創造未來。我們要深入發揮文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扎實做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開創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作者: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 蔡武) |
|
|